7月16日入伏,今年“加长版”三伏长达40天,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开启,如何在这特殊时期不惧“烤验”,人民健康网教您科学应对。

 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日兴称,中暑是指人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临床症候群,由轻及重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。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。其中,热射病最严重,死亡率高达60%。热射病发病早期,患者会出现大量冷汗,继而无汗、躁动不安、神志模糊、血压下降,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等。

 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,加重心血管的负荷,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,他们体内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发,也容易中暑。糖尿病患者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,容易中暑。

  和普通人相比,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,肌体散热不畅,容易中暑。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,身体虚弱,如果长期逗留在通风不畅、温度较高的室内环境中,也容易中暑。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,容易中暑,因此在炎热的天气里要特别注意。

  王日兴提醒,人们在高温天气中,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,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。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建议每小时至少喝2—4杯水,大约500—1000毫升。饮水应少量多次。需要注意的是,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,应注意补充。

  “此外,人们还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,避免长时间露天作业和阳光直射,外出时应穿浅色系宽松衣服,并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。”王日兴说,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强,不容易出现中暑。但是,平时很少在户外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,尤其要避免在高温、不通风的环境下活动或劳作。

  藿香正气液(水、丸、胶囊):这四种剂型的作用及药理基本相同。主要有祛暑解毒、化湿和中之功效。临床凡有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、呕吐、泄泻的患者,均可使用。

  十滴水:有祛暑散寒、健胃之功效。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胃肠不适等。长途旅行、高温环境下工作者,可用此药预防中暑。

  人丹:具有清热解暑、避秽止呕之功效,是夏日常用防暑成药,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、急性胃肠炎(呕吐腹痛腹泻)、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。

  暑症片:具有祛暑解毒、化痰开窍、调和胃肠之功效,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,苏醒后即可停药。孕妇忌用。另外,夏桑菊颗粒、下火王颗粒、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、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,对防治夏日感冒、中暑等,均有良好作用。

  王日兴表示,“空调病”是指与空调有关或空调引起的相关疾病,多发生于夏季。由于女性和婴幼儿对低温环境的耐受性较差,因此更容易在夏季患上“空调病”。日常生活中,可从以下方面预防“空调病”:

  3.尽量缩小室内外的温差,空调房的室温和室外自然温度不超过5℃为宜,房内温度应保持在25℃—27℃。

  7.各位车友要注意“汽车空调病”,不要在开着空调的车里睡觉。进入停在烈日中的汽车前,要先开窗再开空调。

  材料:南瓜250g(连皮、连仁)切块洗净,大米、红豆、赤小豆、扁豆、绿豆、黄豆各100g,浸泡1小时;陈皮5g。

  做法:现将大麦、燕麦、大米、小米用适量水煮成粥,后加入鸡蛋,如喜欢甜味可加入适量白糖,温食饮用。

  材料:冬瓜200克(连皮、连仁),苡米50克,荷叶15克、陈皮4克,鸭肉200克洗净去内脏。

  做法上,别煮太久,一天喝一小杯,可解暑降火,还能除烦止渴。此外,夏天吃荤腥食物时,将食材用荷叶包裹,不但营养不会流失,荷叶中的生物碱还能调和油腻感。

  这道饮品尤其适用于伏天好生痱子、疮疖者。但购买金银花时一定到正规药店,切勿买到山寨版的山银花,以免因一字之差,降火变上火。蚕豆用热水泡发以后更易煮烂。

  顾名思义就是三种花朵做茶饮。野菊花、荷花各10克,茉莉花3克,洗净后以沸水冲泡,加盖稍冷后当茶饮。